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张胜兴老师在2022年第五届全省“青年之家”优秀微团课暨第一届全省优秀艺术团课评选中,经过层层角逐,最终脱颖而出荣获省级二等奖。
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和校团委高度重视,经学校选拔推荐,张胜兴老师凭借出色的个人展示成功晋级,并作为包河区唯一的教师代表参加了合肥市微团课评选,并最终成功晋级省赛。整个赛程,党总支和校团委全程参与,打磨课件和讲稿。
决赛现场,张胜兴老师紧紧围绕《红色家书,中国革命信使》的主题,通过讲述爱国青年胡孟晋烈士投笔从戎的革命事迹,带领团员青年品读红色家书、温读红色党史、穿越时空隧道、赓续红色基因,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张胜兴老师的精彩展示充分体现了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青年团员思想教育的工作成果。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新的一年,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团委将以此次“微团课”大赛为契机,以团课教学为抓手,进一步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将推动青年学党史工作继续走深走实。继续坚定不移地引导青年坚持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以青年之声诠释青年担当,矢志不渝跟党走,砥砺奋进新征程。
(文:贺蓓 张胜兴/图:张胜兴)
附:张胜兴老师获奖的演讲稿
红色家书
——中国革命的信使
我的手里拿着一封信,这封信是丈夫在上战场前写给妻子的“辞别书”,写于1939年11月28日,书信的作者是胡孟晋烈士,地点为胡孟晋的家乡安徽舒城县百神庙。
1936年,24岁的胡孟晋从师范学校毕业,回老家办学,认识了21岁的张惠,两个人情投意合,不久便成了婚,后来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1938年春,日寇侵入华中,仅就安徽而言,全省主要城镇相继沦陷。面对民族危难,国民党政权逃之夭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新四军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坚持敌后抗战的重任。26岁的胡孟晋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大别山腹地,加入新四军,先后奋战在淮南地区、皖江地区的抗日烽火第一线。
1939年9月,胡孟晋从前线回家探亲,临别前,给妻子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最亲爱的惠呵:
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念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赴他乡了。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必更加努力!!
胡孟晋在1938年至1945年间寄给妻子张惠的信件共有13封,2004年,89岁的张惠委托弟弟整理装裱书信,胡孟晋的事迹才被家人知晓,这13封书信的包裹上写着,我最珍贵的东西。
在这13封信中胡孟晋一直在鼓励妻子参加抗日宣传,特别是组织广大妇女,动员丈夫和孩子去抗日前线,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封信就是胡孟晋为妻子精心拟定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为了让妻子的讲演成功,取得最佳效果,胡孟晋还根据自己从事群众宣传工作积累的经验,细致地在讲演词后附了“讲演注意事项”。
信的最后,他还鼓励妻子:
努力吧,妇女解放的先锋!
练习吧,未来的演说家!
奋斗吧,革命的女英雄!
当然,妻子也并没有让自己的丈夫失望,她积极献身宣传,动员抗日,带领妇女为抗日救国顶起半边天。
抗战胜利后,胡孟晋随新四军北撤。此后,他又投身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解放战争。由于战地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不久他的身体积劳成疾。1947年在河北故城县病逝,时年35岁,一年后,1948年,与丈夫7年未见的张惠才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张惠悲痛欲绝,自作了一个决定,自带干粮,千里北上,日夜兼程,用一床棉被将丈夫的遗骸背回家乡。张惠对丈夫胡孟晋烈士“马革裹尸还”的义举,对革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被大家广为传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大别山革命老区时深情地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红色家书就像一只信鸽,它凝聚着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传承着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书写着中国革命道德的红色诗篇。
今天我们再读红色家书就是要让红色家风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革命道德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为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