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设为主页 | 校长信箱 | 党总支纪检信箱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当前页面: 首页  党建园地  理论学习

学习材料:人民日报社论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1日   阅览量: 58

                                                         以奋斗成就使命用实干托起梦想(社论)

                                                   —— 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人民日报》( 2017年03月16日01 版)

        发扬民主,共商国是,同心聚力,谋划未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了。这是一次汇集众智、凝聚人心的大会,这是一次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大会。与会代表秉持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代言、尽心履职,写下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新篇章。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十三五”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可喜成绩。会议充分肯定了各国家机关过去一年来的工作。代表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客观准确,提出任务明确具体,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好报告。代表们认真听取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各项有关议案,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广泛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实际和需要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了民法总则。代表们一致认为,民法总则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尊重立法规律;既尊重民事立法历史延续性,又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既传承我国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又借鉴外国立法有益经验,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我们相信,民法总则的出台,将为编纂好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展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法典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的形势与任务,我们身处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直面众多风险挑战和深层次矛盾难题。艰险不足惧,前行惟勇毅。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各项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安天下,民主增活力。站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无论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保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还是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坚持法治和改革协同推进,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还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加强监督工作的着力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都大有可为。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不管形势如何复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都有信心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以民主法治的新进步赢得改革发展的新成就。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期的最后一年,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妥善应对、合力攻坚。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民主激发活力团结共谱新篇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人民日报》( 2017年03月14日01 版)

     聚精会神议大计,协力同心谋良策。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大会风清气正,讨论热烈,成果丰硕,催人奋进。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深入政协界别联组会议听取意见建议,与委员们共商国是、共谋未来。各位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职、勤勉尽责,听取审议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深入讨论了民法总则草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和宝贵建议。委员们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平等讨论、真诚沟通,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改革正能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政治优势。

    民主激发活力,协商汇聚众智。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发表重要讲话,对关心和尊重知识分子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2000多位政协委员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讲真话、道实情,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用一份份饱含智慧的提案、一场场求真务实的讨论,为改革添柴加薪,为发展献计献策。大会的胜利召开,为迎接党的十九大、服务党的十九大凝聚了共识、汇集了力量。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展望未来,时和势仍在我们这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奋战“十三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同心同德、合力攻坚、砥砺前行。围绕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基层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谋利民之策、献安民之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十三五”规划实施迈上新台阶,广大政协委员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创造和重要制度安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监督要真监督,监督应依章法。在思想上树立“公、和、诚、实”的理念,开展监督必出于公、必出于和、必出于诚、必出于实;在实践中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找准存在的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紧扣关键内容,精准聚力发力;在方法上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抓住关乎全局的主要问题,从党政所思、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出发,融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做到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相信人民政协一定能更好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

     历史的地平线是由奋进者标定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人民政协继续发扬民主优势、不断增进共识,各位委员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激发进取精神,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锐意开拓,始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13亿多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力量将无比强大,我们的事业将无往不胜。


                                                              为官“三心”不可缺

                             2017-03-22 16:28 来源:人民网  四川省合江县参宝镇人民政府 陈筱林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讲的是圣明的君主能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心中装着天下百姓,百姓也会支持、拥戴他。而每次全国两会,习近平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团组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对群众家事、村事等细细询问。百姓的柴米油盐,他挂心;群众生活过好了,他舒心。2017年是扶贫攻坚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应该把百姓所需、所望作为干事创业的着力点,心怀“忧民、乐民”之心,及时解民之盼,是不可否缺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古人告诉我们,要想赢得天下百姓支持,就要依靠百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孟子·公孙丑下》又写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次警示为官者应以百姓意愿作为自己决策的导向,如果违背名义,必然陷入孤立,百姓之事常挂心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在工作中践行好,百姓所需、所望,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常怀“三心”至关重要。

      常怀“将心比心”。习总书记曾引古鉴今“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告诫各级党员干部不能忘本,为官要换位思考、以民为本。李克强说“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将心比心,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党的力量之基。作为党员干部应“将心比心”,看到百姓困难的场景,多做换位思想,将心比心。如果能将心比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处处用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必然能与百姓同频共振。“科技财神,新时期的愚公”李保国,最看不得百姓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说道,看到凉山天梯,就揪心。无论是李保国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总会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之心,唤起对百姓的牵挂。作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如此,强化宗旨意识,以“业保衣教,衣食住行”为为干事、创业“指南针”,从小事、小处着眼,深入百姓中,察民之苦,观民之行。施政时,心才能真心真意,而不是搞“花架子”;施政才能有的放矢,契合民意,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面子工程,被百姓诟病。

      常怀“多心”。董必武曾说百姓是主人,党员干部是长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党员干部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职责,以“甘为民仆耻为官”的低姿态,关于百姓的事多个心眼,强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的认识,以百姓困难为工作切入点,走进百姓生活。看到就业难,应深思“无恒业者无恒心”的后果;看到读书难,应深思“国以才致,政以才兴”的重要;看到养老难,应深思“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的深意。党员干部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时常牵挂百姓,切实担起自己责任。

      常怀“虚心”。历来我党极为重视党群关系,把其视为鱼水、喻为血肉、比之种子和土地。解放战阵、抗日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应尊重百姓,百姓力量是无穷的,虚心向百姓求教。韩愈的《师说》写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百姓是政策的切身感受者,是生产发展的切身实践者,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因俯身接地气,走基层,与百姓拉家常,推心置腹的交谈,倾听百姓心声,把那些有“温度” “深度”“热度”的语言思想带到理论研判中,坚持问题导向,从中找到解决的答案,施政时才能与民心心相印。如果不虚心听取百姓之声,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搞“一言堂”。违背百姓之意,百姓与党员干部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不利用百姓的生活,不利于我党执政根基稳固。

     《拟连珠》有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百姓之事,唯有多深入基层,融入百姓生活才能体会百姓生活之艰。做好百姓工作,唯有多“将心比心”、常怀“多心”、常怀“虚心”才能游刃有余。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党员干部“常怀三心”,读懂“人民群众是大人物”深意,融入寻常百姓生活,知百姓冷暖,务实为民、勇于担当。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2017-03-23 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社论 李波 

      1972年,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对此,周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要求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完了。”这话说得很重也很耐人寻味,针对的是当时一些同志的作风松懈,对工作如浮云般了无根基,看得见、摸不着,飘飘忽忽难落实,缺少责任心。今日思之,依旧拷问责任与担当。

    何为责任?为何要尽责?尽到责任又如何?梁启超先生一篇文章提出: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细细想想“责任”二字的始末,深意大抵在此。有权必有责,有权力的行使必有负责、尽责的艰难。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待到责任尽完,对使命有所交代,方可以自我告慰,收获甘甜的喜悦。为党担责、为党尽责,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体现着我们这支队伍的苦乐观。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这忧不是顾影自怜的小我忧愁,而是家国天下的大我忧责。退休的第三天杨善洲便卷起铺盖上了黄泥沟,在油毛毡棚里一住就是9年,植树造林2.5万多亩染绿荒无人烟的大亮山。谷文昌东山县治风沙时,带着技术员走遍了全岛412个山头,实地探风口、查沙丘,常是满身泥土,连续3年天一下雨就发动群众冒雨出动,先后种植木麻黄8.2万亩,构建起镇风沙、抗怒涛的绿色长龙。有人慨叹,当官不是什么美差,权力真是一种负担。这恐怕才是“担当”情怀的正解吧。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说权与责,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是“大官”琢磨的东西。其实不然。1934年,红三军退出湘鄂西苏区后,因为没有电台,中央一直没有掌握他们具体的方位,党史上著名的停止“肃反”运动的“五月来信”无法送出。最终,组织上只能将它用密写药水写在两件衬衫上,交给通讯员小李。他不惧山高路远、重重关卡,一路苦寻,徒步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部队,将信交到贺龙手中,从而扭转了红三军的命运。这位“用生命送信”的同志未留下全名,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千千万万的小李。

    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是第一棵木麻黄试种成功时,谷文昌蹲在地上、爱抚树苗露出欣喜的笑容。要知道,在这之前十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都没种活,一经风吹沙打便奄奄一息。有了那样一份尽心尽责、百折不回的韧劲,才能真正体会到风雨之后难以言说的成就感与问心无愧。反过来说,责任未尽哪有乐可言?我们的干部队伍里决不可以有“潇洒官”“太平官”,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先不说将受到追究问责,夜深人静之时也难以坦然面对一己良知。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是尽责后,越有开心颜。正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乃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把责任与担当铭刻在心,时时勿忘、久久践行,我们定能在群众满意中收获“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快乐。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日04 版)


                                                           为民好干部当常修“三种气”

                                         2017-03-20 17:59 来源:党建网     四川省  唐太丽

     3月7日上午,习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每一位人大代表都要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观念、法治观念、群众观念,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很有内涵的八个字,不仅道明了党的角色,也道明了民的根本。不管是反腐败、反“四风”、还是民生话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民,而只有群众期盼的“好干部”能够让为民落脚于幸福。因此,要真为民,首先就要在培养好干部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要求,不仅是给代表提出的意见更是给每一位干部提出的要求,而要言必行,行必果,笔者认为干部当常修“三种气”。

     书香气。“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书卷气,一个人通过学习才能走上从政的道路,一个走上从政之路的干部更不能忘记学习,因为“书卷气”是一种为官气质,让干部能够通过学习避免“知识恐慌”,增强为民本领。

     廉政气。官廉,乃民之表;官不廉,则众邪生。廉政,才能扬清风正气。自古以来,包拯、海瑞这些清官之所以能被口口相传、清名远播,因为他们的“清廉”能够自发地散发一种正能量,这种影响力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流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愈加浓香,坚持廉洁底线才能守住为民初心。

     乡土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喜欢“乡土型干部”,他们能够走近群众,亲近群众,不管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这种带有泥土芬芳,带有民味的干部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也才能讲好“基层故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名好干部要发挥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特点,必然是能够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干部,也必然是一名能够常修身、修心的干部,才能在为民务实清廉上做得更加出彩。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智慧

                             2017-03-15 13:24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向征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每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的回答,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新时期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更是彰显了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思考、新成果。全面把握“五大发展”,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在哲学的层面思考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的价值属性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发展的核心问题,弄不明白为什么发展,关于发展其他问题的回答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任何时候谈发展,都不能离开人。

     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的不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以现实的人作为发展目的,指向人的“整体发展”。在新发展理念那里,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结果,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二者是统一的。新发展理念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生活”,即一种“更加充实”而非“更加富裕”的生活,不单纯依靠GDP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指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属性,在发展的目的上,诠释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向性问题。

      普遍联系的整体视角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以整体的视角,以普遍联系的思路看待发展,推动发展,而不能囿于一隅,单一发展。这要求我们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不然便会引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的出现。

      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升级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秉承社会有机体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体系,使各方面相互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发展是社会的整体运动,而不是某一部分单一的独立运动,不但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统筹,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促进。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既强调培育发展新动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又坚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既强调“绿水青山”,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又秉承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既着眼公平正义,又要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足已显现,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提出是注重普遍联系整体性发展逻辑的集中表现,它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强调社会各要素的综合。在事关发展的诸多重大关系中,运用整体性理念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间的关系,体现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下坚持普遍联系原理的印证,蕴含着运用哲学思维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

      各有侧重的矛盾辩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针对各种矛盾、各种复杂关系,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矛盾的辩证统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极个别深层次矛盾,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等。这些都与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不无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辩证理论,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新发展理念认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与人民日益增长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离不开发展,只有依靠发展,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临着我国基本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五大发展”为核心,正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需要,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四个全面”建设过程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为当前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着力点。

      合规律性的逻辑理路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只有合规律性的发展理念,才能符合发展实践并将实践引向深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所谓合规律性,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要求,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合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人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

      新发展理念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倡导绿色发展。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告诉我们,如果违背其限度,必然会引致环境的恶化,人类只会自食其果。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与实践,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调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新发展理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社会规律本质上说,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客观必然的,它蕴含在历史主体的社会活动中,并在历史主体的社会活动中得以体现。但与自然发展规律不同的是,社会规律是有人参与的,是有意识的,人基于主体能动性的自觉活动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新发展理念坚持的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重发展的内外联动。一方面,找到发展的新支点。另一方面,激活发展的内源性基础,这正是在秉承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针对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新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规律,主张创新发展。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经济的迅猛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革命带来农耕文明的繁荣,工业革命带来工业社会的兴盛。新发展理念在上一轮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动能接近尾声之时,主张创新发展,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创新这一关键点入手,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可以看出,以“五大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充分表达了发展的合理性内容,体现了发展的合规律性。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5018251号-1
联系地址 合肥市宁国南路103号 邮编:230009
联系电话  办公室:0551-62901308   高中办:0551-62905969  初中办:0551-62901311   小学办:0551-64630213